iFi耳机放大器使用最新摘要

  • iFi XCAN 音箱使用总结(显示|操作|电源键|中低频|音质)
         XCAN的信息显示和操作都像极了Hugo,本人是Hugo用户,但还是不太喜欢这种设定。这样的设定会显得比较美观、富有科技感,但是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尤其是输入模式切换必须是在关机状态下长按面板那个大灯,并且等灯变色到自己需要的模式再松开才行,如果反应慢了半拍就可能开错模式,还得关机再开机!!!尽管作为用户,通常情况下不会频繁切换输入通道,但还是建议厂家把彩色灯变色的间隔加长一些,或者最好可以做到开机状态下切换通道。      另外一点值得吐槽的就是官网和淘宝详情页的说明并不完整,就比如关机状态切换输入通道的功能,在网上就找不到相关操作指南,而纸质说明书上则写得很详细,对于未购买的用户和出门在外没带说明书的用户来说颇为尴尬……实际上我用hugo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hugo的英文说明书更坑爹),如果面板上的小灯可以换成一个小的液晶屏显示信息该多好!  值得表扬的功能也有,比如开机状态下按一下电源键(那个小灯)即可静音,再按一次可恢复,非常实用的功能!比如XBASS II并非单纯提升低频,而是从中低频到极低频不同程度地提升,让一些低频不足的耳机呈现出比较自然的声音,虽然不一定很管用,但是这个做法是不错的,比单纯增加低频更细致。五、音质  厂家只标注了平衡口输出功率,不知道单端口是否同样具有强大的推力…只能通过试听来感受了。      前端选择了我钟爱的DX200,3.5lo口连接XCAN标配的3.5对录线接XCAN。耳机就用榭兰图了,毕竟我也没有更厉害的塞子了,毕竟我还是偏爱动圈耳机的宽松。    一首《The Powerof Love》,Air Supply的经典曲目,浓浓的年代感扑面而来!一耳朵的感觉跟之前听nano IDSD BL的感觉很像! “插上“ieMatch”口就非常不错,声音清爽而润泽,挺耐听的,没有推不好的榭兰图那种“刮耳朵”感。细细品味,我感觉吧,其优势在于音色的柔和化以及声场较为开阔且边界感不强,劣势也是有的,不错的动态表现搭配不够犀利的速度感,在乐器多起来后会显得比较乱、躁。简而言之,驱动力是够了,控制力仍显不足。”  以上是我去年3月nano IDSD BL测评中的听感,基本上也适用于XCAN。窃以为iFi在风格传承上做得很好,基本上都是比较清澈、中频微甜甚至略带空灵的调校,我一直觉得听起来有点像Hugo,并非那么真实还原,有点写意的感觉。     换上ibasso SR1,音量旋钮的颜色一下子就从蓝色调到了绿色,但还不需要调到黄色甚至红色那么恐怖。推力来说,完全可以推得动SR1,总体宽松、耐听(当然这主要归功于SR1吧),声场规整度不错,结像能稍稍往前靠一些,不过声场并没有打得很开,比起驱动良好的状态还是差一截——基本上可以算是比较OK了。要说XCAN素质特别高那还不至于,但调音比较舒服,中频耐听而不油腻、两端延展不错却不刺激,声场虽不大但还算规整,动态方面稍稍欠缺一点,听流行歌曲是完全够用了的。再试试平衡口,2.5mm对录线,外加IT04。对比3.5口(IT04转接3.5),感觉差异很小,无论是直观的音量还是音色、动态等方面,都没太大的区别。不得不说iFi在这一点上还算是良心,不像有些产品为了突出平衡口,就刻意放水单端口。个人以为平衡口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提升音质,但绝对不是说单端口不行,至少我听过的那么多平衡耳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优势,希望各位还是要理性对待厂家的宣传,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声音的本质! 切换到蓝牙模式……不得不关机再开机,然后接上我的手机(VIVO NEX)。总体声音风格没太大变化,但是感觉声音变薄了、变空了一些,尤其是人声,少了一些温暖蓬松,显得有点紧、有点干涩,动态方面倒是没啥变化。对比3.5对录线连接,音质是有所下降的,但是还算不错,出门使用完全OK。我选择VIVO NEX的原因之一就是保留了3.5耳机口,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手机取消了耳机口,这时候XCAN可以成为手机的“外置耳机口”并可以让手机独立出来刷微博、发微信,一定程度上比带一台国砖要更爽一些。六、续航&总结      关于续航,官方标注为10~20小时,也有实验数据为18.5个小时:      由于时间有限,我也没有去重复这个实验,根据以上数据,我觉得XCAN使用个15小时应该是没啥问题的,对于上班族来说,每天1+1小时的使用完全可以支撑一个多礼拜,算是比较够用了。      简单总结一下,XCAN的声音还是一如既往的清澈、略温暖的风格,素质也对得起这个价格。功能比较丰富:平衡、单端、蓝牙等等操作,很适合现在的上班族和学生党,对于利用碎片时间听音乐是很有帮助的。像我这样的烧友,在如今看来也算是老一辈的了,喜欢在家正襟危坐打开胆机听音乐,如今也不得不为生活所迫用起了随身听——如果两年后再也买不到带3.5耳机口的手机,那么我至少也会买一台类似于XCAN的机器吧…… 阅读全文
  • iFi iCAN SE 耳放使用总结(音量|驱动|声场|通透度)
    ▲开箱晒过外观,来说一下听感吧。首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iCAN SE的底噪控制的相当好。在0db增益下,不接音源,使用KM16,黑黄鹂、SD2S和Mason均听不到明显底噪。这一点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mojo接KM16,黑黄鹂和SD2S都能听见比较明显的底噪。其次让我觉得比较欣慰的就是iCAN SE的增益设置的较为合理,并且电位器低音量没有偏音。现在很多耳放都把增益做的非常的大,往往稍微拧一点点声音就大的吓人,给人以推力充足的假象,而其实往往只是声音比较大而已。而这些耳放使用的电位器往往不佳,低音量会有偏音,这就造成了驱动低阻耳机尤其是耳塞时非常尴尬的局面,不偏音的时候声音太大没法听,而音量合适了,却偏音,也没法听。而SE的增益则比较合适,0db增益下听塞子都要从七点打到八点半的位置,并且在很小的音量下并没有偏音。 阅读全文
  • IFI PRO IESL静电耳放使用总结(做工|脚垫|功能|接口)
    PS:这里说一下厂家对机器的做工细节考虑还是很周到的,在机器底部是有个软胶的脚垫,凹下去的圆形正好对应顶部的透明玻璃突起,所以两台机器摞在一起时是正好贴合的。摞在一起的侧面和正面效果,由于底部有一整片垫高的脚垫,两台机器之间形成了缝隙。手头的静电耳机主要是STAX 007MK1和Lambda signature,Lambda sr-507,接下来测试将用到这三个耳机。三、使用体验按惯例先说明下整个系统连接:解码:nuprime dac9前级:烙尖记忆 韵1对照耳放:STAX srm-717(前级直通模式)测评耳放:IFI Pro IESL(ifi pro ican连接供电)系统连接:cooper墙插——keces pt112隔离牛——pc hifi——解码:dac9 ——前级:烙尖记忆 韵1——静电耳放:stax srm-717/ifi pro iesl(ifi pro ican连接供电)测评的耳放:IFI Pro IESL(ifi pro ican连接供电)对照耳放:STAX srm-717(前级直通模式)先说明下stax srm-717耳放前级直通模式,717作为stax的官方专业级石机耳放(民用级同级别对应型号是srm-727),有两种工作模式:1.用自带的音量调节旋钮调节音量,如上图所示。stax的耳放音量旋钮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它的旋钮有两层,可以分别调节左右两声道的音量大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静电耳机容易出现偏音的故障而做了这样的设计)。2.打开机箱外壳有个开关可以拨动切换直通模式,即音量旋钮不起作用,需要外接前级调节音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外接的前级调节声音风格,声音素质会得到一定得提升。然后详细说一下IESL的前面板旋钮功能和接口。首先看左边:由于IESL是连接ican直接供电的,所以没有开关按钮,而是通过input的off代表开关供电。Input是连接不同的设备输入信号,ican代表通过官方西装套输入;balanced代表通过其他耳放的AES信号线输入;Speaker代表通过功放的喇叭线输入。AC Termination代表静电接口的输出切换。normal对应的是老式的stax接口,pro对应的是新的stax接口,还有一些其他厂商的静电耳机接口。再看中间接口先放上支持的各大静电耳机(不得不说又是个全能型选手 )左边是老式的stax接口,现在很少用到了。中间其实不是静电接口,就是普通的xlr四芯接口,提供这个接口估计是为了比如搭配别家的耳放或功放,没有xlr接口,这算附送的。右边是最常用的pro接口了,用来接大部分现在的静电耳机,他还有个自定义的标识,为啥是自定义,就要再往有看了。最后看右侧:自定义连接到右侧的一个标着不同电压的旋钮,从500v-640v。这里科普下,因为不同的静电耳机厂商有不同的偏压设计,所以对应不同的偏压输出。看来ifi为了支持所有的静电耳机,又来了次大而全的设计 最后一个旋钮是对应不同的阻抗,不过实际测试貌似这个可以随意调试,不同的档位会有不同的声压。说明完毕,正式开始听音测试。四、听感        这次将用两台静电耳放进行对比测试,分别用三个静电耳机来听音。实际测试后发现,Lambda系列参数类似,因此需要的音量大小基本差不多,故signature和sr507放在一起说,007mk1驱动起来需要更大的音量,所以单独说。下图为这次测评和对照测试的耳放及耳机。Lambda signature和Lambda sr-507        signature作为1987年的Lambda系列旗舰型号,厚度仅1微米的震膜是stax历史上最薄的振膜,声音非常细腻,透明度极高。sr-507作为之后的Lambda系列旗舰(如今最新Lambda系列旗舰型号是漫步者收购后的L700),在透明度上相比signature有所下降(因为振膜加厚了),但大动态气势,低频量感都得到了加强,弥补了传统静电耳机的不足,吸取了动圈耳机的一些特点。        这两款耳机在IESL的驱动下都表现出静电耳机细腻顺滑,高信息量,优秀的透明度等特点,无论是人声还是室内乐器都非常好听,比如小提琴拉弦的质感,人声的换气等都分毫毕现。但大编制并不是静电的强项,气势上相比动圈耳机还是要差一些。         换到对比的717耳放,由于717的声音是偏素的,而且推力较大,在驱动Lambda系列这两耳机时声音会偏直白一些,当然加了前级调音后会有一定改善,不过在细腻度上还是略逊于IESL驱动下的表现,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总结:Lambda系列耳机IESL表现出更好的细腻度,相对717表现出更好的耐听度。007mk1         一代007是很多老烧非常喜欢的声音,相比007mk2和mk3,一代007的低频没有特别突出,整体生音兼具透明度和韵味,加上振膜相比Lambda系列几乎大了一倍,声场结像力的表现也更为优秀,但007mk1也是很难驱动和吃推力的,据说比当今的stax旗舰009更难驱动好。        在用IESL驱动时,细腻度是非常优秀,但在透明度上是明显不如Lambda系列的,在听人声时似乎还有中黄昏感(这里的通感估计有一定听音经验的烧友才能理解,类似动圈里听akg k240m或者森海hd580的感觉),同时低频量感也不如之前两个耳机优秀,有点软绵绵的感觉。可以判断估计是驱动力不足导致007mk1才会表现如此。        换做717驱动,007mk1的低频表现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依旧还是不如Lambda系列的低频表现,声场宽松度是明显由于Lambda两耳机的,但黄昏感依旧,透明度依然是弱于signature的。 总结:由于007mk1的难于驱动,IESL在驱动力上提供还是不足的,但在细腻度,高信息量,声场宽松感和结像力上依旧能体验007mk1的优势,同时黄昏感对表现人声非常耐听和有韵味。基于以上的听感,可以得出结论,IESL非常适合驱动STAX Lambda系列,表现出优秀的细腻度和高透明度,欠不失韵味,但在驱动007mk1这种较难驱动的耳机时,驱动力上得不足是的透明度上有所欠缺,低频表现也不足,由于手头没有009就没法测试了。不过听说在后来的展会上,有烧友试听IESL驱动009,表现还是不错的,或许就是009没有007mk1吃推力的原因,009只要在音源上给足信息量,就会有不错的表现。五、总结        自从入了静电坑,动圈听的就越来越少了,不得不说漫步者大法好,因为漫步者的收购,让国人也买得起stax,原来的价格真是高不可攀,现在越来越亲民了(相对一些新出的动圈旗舰,动不动就2w+,009的性价比以下就凸显出来了 )IFI这次发布的静电耳放,贯彻了支持全面的特色,对于大部分想体验静电耳机的烧友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相对stax自家的717,727,007t耳放几乎是平级的,而且支持更多的其他厂商耳机。当然,如果你有更高的要求,还是得花更高的代价购买更高端的静电耳放来获得更好的声音(BHSE,electra,T8000,T2在向你招手 )      这次测评就到这里,国庆期间准备去以为神秘大佬家蹭听一系列神级耳机和系统,敬请期待~" 阅读全文
  • ifi pro ican旗舰耳放使用总结(指示灯|系统|音量|手感|接口)
    先来看看我的对照系统,大致如下:解码:nuprime dac9对照耳放/功放:keces ia191测评耳放:ifi pro ican系统连接:cooper墙插——keces pt112隔离牛——pc hifi——解码:dac9 耳机系统:解码:dac9——耳放:keces ia191/ifi pro ican音箱系统:1、解码:dac9(自带前级)——真力m030    2、解码:dac9——ifi pro ican(前级)——真力m030三个设备可以看出ifi pro ican体积最小巧上系统连接线材热机准备试听这里说下pro ican打开电源后,指示灯颜色的变化对应不同的状态。分别对应通电、石机、胆机、胆石结合几种模式,可以通过灯光的颜色来识别,细节上还是考虑的很周到。在试听前,先来看下pro ican的面板调节选项和接口,玩了很多耳放,调节选项和耳机接口从来就没见过这么多的 首先看左边:左下角是开关,把开关放在前面板而不是大部分机器选择放在后部,这样更易于开关机器。input用于切换不同的输入,1,2,3分别对应三个rac输入口,平衡对应的xlr输入口。xbass:低音矫正系统,用于补足某些耳机或音箱的低频,类似eq的调节,但我习惯于不加效果,当然选择off。下面的一个可拨动3档的开关这个就比较重要了,用于切换石机,胆石结合,纯胆管的开关,当切换到石机档,胆管是不工作的,这点比较好。听感对比下来最喜欢还是纯胆模式,声音比较流畅温润,也不像传统胆机过重的胆味,整体还是干净透明的风格。再看右边:3D耳机/音箱矫正系统:官方介绍调整空间感的选项,模拟音箱的布局,调节试了下,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不过还是习惯性的选择off。下面是增益调节:这个是针对不同阻抗和灵敏度的耳机而设置的,例如低阻的耳机就要调到0增益,kk,he6这种低灵敏度的耳机就要调到中或高增益。最右边是音量调节,手感非常不错,阻尼感适中,其中还隐藏了黑科技,等会看视频。右下角是接收遥控器感应器,通过遥控器可调节音量大小,来看一段演示视频。怎么样,这就是前面卖关子说的高逼格黑科技 遥控器调节音量大小时,音量调节旋钮也会跟着转动,突然想到了大奥2的旋钮也是这样,厉害了 大奥2的音量旋钮也是遥控转动的,逼格满满 不过还有个小问题,就是用ifi的遥控器调节音量时,解码的音量也跟着调 这就略尴尬了,估计是遥控器频段一致了。最后来看下中间的5个接口,最上面三个在一般平衡耳放上还是比较常见的,左右个一个三芯xlr/单端两用接口,中间是四芯xlr接口,这三个接口一般用来接中高阻耳机和平衡接口的耳机。然后是下面两个3.5mm接口,这个一般在随身设备上很常见的接口在台式耳放上却很少见了,因为大部分耳放都是为了驱动中高阻耳机的。而ifi pro ican作为一款全能型耳放,必然还要考虑到低阻高敏的耳机驱动,对于这类耳机,多见于日系厂商,如sony,天龙,铁三角,还有美系的歌德等。对于低阻高敏耳机,如果用上面的6.35单端口,即使在0增益的档位,依然会出现过推的状况,这时候就需要用到下面的3.5mm接口了。3.5mm接口内置了ifi的iematch的技术,专门用于匹配高灵敏度耳机,这样就解决了对低阻高敏耳机的过推驱动问题。同时3.5mm接口还分为单端和平衡两个口,不过3.5mm的平衡口标准我之前到是没听说过(了解到的平衡标准是2.5mm和4.4mm,不知这个3.5mm平衡是如何实现的),作为一款真全平衡耳放,官方是想把所有口径的接口都做到平衡吧 终于介绍完了,下面正式接上耳机、音箱试听了 四、听感1.首先是低阻高敏耳机,手头可测试的有sony mdr-cd3000,歌德gs2000e,还有个小塞子sony mdr-exk。cd3000作为日系低阻高敏的生物振膜封闭式耳机代表,以毒性极高的流行人声毒翻众多烧友,尤其听听邓丽君、蔡阿姨之类非常毒。歌德gs2000e作为歌德去年出的万元级旗舰,单元素质相对以前的歌德有了很大突破,透明度极高,声场宽大解析出众,素质可以说完全对得起万元级旗舰。exk作为sony的耳塞动圈之王,素质一直被烧友们认可,作为2k价位左右的耳塞,素质表现几乎无可挑剔,除了佩戴 。这类耳机由于高灵敏度,如果耳放推理过大,很容易造成过推的表现,一般表现为声音毛刺,颗粒感加重等。我就用手头的ia191耳放试过,由于这款耳放其实是按照功放思路设计的,耳机口的推力也是比较大的,即使在低增益下,驱动低阻高敏耳机最明显一点就是底噪,只要插上耳机就有微小滋滋的电流声,虽然音乐响起几乎会被盖掉,但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然后就是驱动这类耳机,声音的透明度不是很好,反而会驱动的偏厚声,低频也会驱动的比较实,这点可能不是很好理解,那就来对比下ifi pro ican用3.5mm接口驱动的表现。在pro ican的驱动下,调至0增益,3.5mm接口,即使是纯胆机模式,驱动这类耳机依旧没有任何底噪声,这点很满意,要知道大部分的胆机对于驱动低阻高敏耳机都会有避免不掉的底噪问题,我曾经用过的胆机就很明显。ifi pro ican应该是做了特殊的优化设计,竟然用纯胆模式驱动低阻耳机都毫无底噪,背景很黑且干净透明。ia 191驱动起来低频实的问题,相比起来pro ican驱动的低频就很有弹性,而不是那种沉下去就弹不起来的感觉,这点在听加州招待所那段鼓声就十分明显。最后在声音细腻度上,pro ican也表现的更好。ifi pro ican在驱动低阻高敏耳机这项上的表现我还是很满意的,虽然胜的很轻松,毕竟手头的耳放并不适合驱动这类耳机,可以说是完败。2.然后到了常见的中高阻耳机,这也是大部分烧友玩的头戴式大耳集中的部分,手头有的这类耳机包括AKG k240ep,森海hd430,AKG k340。AKG k240ep,作为经典240系列的开山鼻祖,240ep六个从动振膜设计可谓脑洞大开 阅读全文
相关摘要